基层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 正文
生命科学学院“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结出硕果
作者:     时间:2024-06-13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


20217月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以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围绕“新工科”办学理念,促进理、医、工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理、医、工”结合的专业特色。以精英培养·精准培养为目标,推行以“博士带学”为特色的学业导师制,形成集专业指导、职业规划、科研创新、学习方法、教育育人为一体的“两翼一核心”人才培养模式(两翼为:学业导师制+创新创业大赛的创新培养平台;一核心为:“理、医、工”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也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结出硕果,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施灵同学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中科院医学2TOPJCR Q1IF=8.0)发表题为Advancing Tissue Damage Repair in Geriatric Diseases: Prospects of Combining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 with Hydrogels.”的综述论文。指导老师武艳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体内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和疾病的影响,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近年来,特别是干细胞源外泌体作为纳米药物的应用在组织损伤修复方面取得了极大进展。外泌体具有来源广泛、安全性高、抗炎、抗氧化、抗凋亡和血管生成等特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半衰期短、大规模制备困难等问题。这些外泌体与生物材料的结合可以保留其生物活性,从而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在众多可用的生物材料中,水凝胶因其特殊的特性而成为装载外泌体的有希望的候选者。本文综述了干细胞源外泌体与水凝胶结合在促进老年疾病中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及进展,有望为老年群体组织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施灵同学大一学年加入了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武艳副教授的课题组,在黑龙江省抗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相关技能学习在武艳老师精心的指导下,施灵同学另外参与的2SCI论文、1篇中文北大核心、1项实用新型专利也正处于审稿状态。在积极投身科研的同时,施灵同学的智育、综测成绩也均位列专业第一,还积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获得了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3项、第十八届、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银奖等多个奖项。此外,20234月代表学校参加了由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太平洋科学实践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开元(中国)官方网站登录界面生物材料修复糖尿病创面的报告,与各国友人分享中国智慧,进行学术上的交流。2023年以全校第2名的答辩成绩获得了由教育部颁发的2022—2023学年国家奖学金。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立德立行、唯实唯新”的校训,坚持“人本、厚德、尚能、强技”的办学理念,借助团队科研与教学实力,突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特色,坚持学生为本、立德树人、加强内涵建设,致力高质量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转化培养和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得到了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全院师生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乘风破浪,厚积薄发,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理、医、工”结合的特色学科,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供稿:生命科学学院|编辑:杜娟|编审:李晓明